六分摄影,三分文字,一分练习。

频道主体内容来自博客与长毛象的嘟文,由@rss2tg_bot 与 @RSStT_Bot 推送。
这样的日出,看一万次都嫌不腻
无人值守(白文)+花押(朱文)

#篆引 #创作
印泥太稠,石头太硬,修改三回:一回线条机械,二回粗细不均,三回修改不完全。

小结

玩这玩意儿有将近一个月了,除却艺术规范与实用价值,篆刻从我的角度来看不过是把心中的千头万绪投射到方寸的石头上而已,跟涂鸦、吹口哨、画画是一样的东西。

好处是玩起来不烧钱——刻刀,印泥,石料加起来不超过五十块。要是手里没钱,按照与吴颐人老师的DIY教程,去垃圾站找点旧钢锉,烂车刀,旧牙刷,废砂轮,也能玩。若有钱的话,则可以奢侈一点,去西冷买十斤八斤印泥,再整把金刚石刻刀,弄一堆寿山石、青田石练手,去肆意暴殄天物。

不好的是玩起来比较废脖子。一开始下刀,时间就蹭蹭蹭跑,直到脖子疼才发觉,抬头看表,两三个小时过去了,真是『遣有涯之生』的利器。

虽说内容(刀法)与样式(设计)完全融合,却所见非所得,结果要用印泥编译(铃印)出来。过程不能撤销,基本没有太多回旋余地,刻地好好的,印石一崩,刻刀一滑,说废就废。(不过我一般不予理睬,美其名曰“手工感 :blobcatgooglytrash:”)

最后还是说说这个行为本身。

我既怕被贴上『兴趣广泛』『浅尝辄止』『博而不精』『杂学家』...的标签,然而也一度亲手给自己贴上这些标签,一度批判自己,也一度认可自己。这几天又一次感觉到这些行为本质上无非是——『念头的具象化』以及『抵抗庸常的侵蚀』。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可能就是我的一般心理状态与本质特征,总想表达些什么,总想整点不一样的。身在雾中,我不知这是好是坏,不能也无法评断。可能我就会这样一生碌碌,越活越杂,越杂越杂,至死不休;也可能这就是我的“轴心时代”,若干年后,因为某些重大变故或庸常的侵蚀,这些行为全都被丢弃,然后等到七老八十迎来一段“文艺复兴”,嘻嘻嘻嘻。

生于不定,死于确定,总该是要给未来加点不确定性吧。

心啊,你大胆随意地跑~

参考资料

1. 生活本身
2. 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3. 邓散木『篆刻学』
4. 西冷印舍『篆刻常用反字字典』
5. 篆刻班全集
翅果菊印象

#涂鸦 #练习
花叶滇苦菜印象

#涂鸦 #练习
上午遍历了周围树林的全部犄角旮旯,只在旧水塘边一海桐树丛与杂草的边界处的发现了两株『井栏边草』,挖了一株回去。

又在绿化带后的冬青树下发现一丛『海金沙』,这蕨除了叶子有蕨的特征,其他整个气质就跟杂草一样——叶小而多,茎长根广,扎根渣土,油盐都进。
二十公里外z山的山麓里有蕨,但好几次都没有机会挖回来。周末时间宝贵,这周就在我要在方圆三里找到一株蕨!
#随机念头 #篆引 #杜撰

公元前214年,秦朝历史上第一支施工队——轹钻,成立,其印章如下

轹钻吊车,18498765432....
新来的老电工体型像我爷,胡子拉碴得又像我姨夫,睹人伤情,搞的我一出车间就莫名地想家了,真想跟我爷好好聊一个通宵。有太多太多的的东西想说了——人的,吃的,天南海北的,矛盾的,顺利的,可笑的,可气的,可悲的,理想的,实在的,柔软的,坚硬的...

不行,不行,年假就可怜的七八天,这周末一定要通个电话过去!
点室

#篆引 #创作
刻的第一方严格意义上的印章,出租屋之印——点室。

不足:布局上室的左边距离有点小,點的左边空隙有点多,弧线太不好弄,要看看教程再说。
好的是横竖基本可以刻出来了,最后还打破局限,故意“室”的一点破掉。
五块一块的石头质地不均,有些地方有沙子,入刀很吃力,当然,可以利用这一点去刻一些古朴风格的印章。
最后为了用印写了一幅配字“斗垒孤危”,然而大小还是拿捏不住(要是书法能缩放、撤销就好了,那样的话我绝对能写出来一幅旷世行书 :ablobcatneon:)。
我大概是疯了,昨晚梦见一个“水果”冻石,下刀干脆爽利,成片切出的石膜绿油油蓝晶晶的,纹理如同粗晶的金相(或光镜下的植物细胞),甚至像果肉一样还能挤出来水来。刻之前还必须要拿金属质感的锤子滴几滴油把要取的小石块从大石料上拍下来。 :ablobblewobble:
可算是跌了,顺利上车!玩基金就这个坏处,不论是买还是卖,都要能提前预测一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