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hannel is in maintenance mode.
六分摄影,三分文字,一分练习。
六分摄影,三分文字,一分练习。
Studio 名字灵感
闲居好著子虚篇,行路长歌白石烂。
闲居好著子虚篇,行路长歌白石烂。
讲真,我还想要
1. 老蛙 65mm f2.5 微距头
2. 等效35mm的人像镜头
3. 等效50mm的移轴镜头
1. 老蛙 65mm f2.5 微距头
2. 等效35mm的人像镜头
3. 等效50mm的移轴镜头
新相机买来三个月,今天正式付完分期的最后一期,同时也是64G内存卡用完的一天(其实一周前就快用完了,删了好些照片才有了两三百张的空间)值得纪念一下:
拍摄频率
从第一张2024.8.7 21:18 到 今早上最后一张2024.11.11 07:20 共
● 95.42天
● 2290小时
● 137402分钟
● 共拍摄3980张
平均:
● 每天拍41.710张(妈耶💀)
● 每小时拍1.738张
● 每分钟拍0.029张
拍照最多的一周是2024.8.19到25号,单一周就拍了1019张,主要是去了两次公园,一次滩涂,两次星野。
小结
去年读《摄影哲学的思考》,书中批判的一个点就是”拍快照者“,指的是那些被装置奴役了的失去了自我意识的人。我曾经对这种观点一度不屑一顾,因为之前相机能力有限,拍不了太多想拍的东西,作品少,但相对精致,不觉得自己是拍快照者。然而今天一统计,委实吓我一跳,一天41张,我去。
仔细想想,有了大画幅,几个趁手的镜头后,拍地越来越得心应手,随便近处一颗草,一朵花,天边一片云都能拍老半天,这也导致拍得越来越随便,质量越来越低劣。
今天格式化后,要重新强调摄影形而上层面努力的方向:
1. 探索装置程序尚未被探索的可能性。
2. 用主动意志来对抗机器的程序化奴役。
3. 延迟、控制、战胜拍摄欲,实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表达态度;再逐渐深化,最后把摄影这种表达彻底去物质化,实现”无摄之摄“。
诸事皆宜
路过化工厂旁,我看见
席地而坐的两个人,中年模样,
深绿色的啤酒瓶之上,
一个人,吹着横笛,
一个人,静静地听,
顿时,一阵
魏的风,晋的骨,
迎面,
扑面,
打面而来,
把我对他们的印象如刻板般凿穿。
路过化工厂旁,我看见
席地而坐的两个人,中年模样,
深绿色的啤酒瓶之上,
一个人,吹着横笛,
一个人,静静地听,
顿时,一阵
魏的风,晋的骨,
迎面,
扑面,
打面而来,
把我对他们的印象如刻板般凿穿。
第二口哨独奏:收衣服
Post by 棘
买什么书,借书才是正道。
买什么书,借书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