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练习之大于平均值比较输出器
#!/usr/bin/python3
BlogPost_2023 = (3, 2, 12, 6, 6, 6, 5, 5, 1, 3, 1, 4)
def averages (data):
total = 0
sum = 0
for i in data:
total += i
sum += 1
average = total / sum
return average
for i in range(len(BlogPost_2023)):
if BlogPost_2023[i] > averages(BlogPost_2023):
print (i+1 ,"月的博文数超过了平均值,是", BlogPost_2023[i],"篇!")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器物——电脑
真搞不懂我怎么又成这样了?
最近一个星期以来,每次下班都要打开电脑,听些乱七八糟的歌,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就算无事可做也要勉强把鼠标拖来拖去,找些东西搞搞。
一心想着如何表达自己并没有错,只不过是通过电脑这个工具来表达,毕竟太局限了,作为多重否定主义者,我又一次把电脑锁起来,把借来的书放到桌子上,看看精气神儿十足的水仙与沉默的绿萝,拿起纸笔,开始写写画画。
真搞不懂我怎么又成这样了?
最近一个星期以来,每次下班都要打开电脑,听些乱七八糟的歌,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就算无事可做也要勉强把鼠标拖来拖去,找些东西搞搞。
一心想着如何表达自己并没有错,只不过是通过电脑这个工具来表达,毕竟太局限了,作为多重否定主义者,我又一次把电脑锁起来,把借来的书放到桌子上,看看精气神儿十足的水仙与沉默的绿萝,拿起纸笔,开始写写画画。
风卷来空气,却无人提及。
花香在那里,你却早已忘记。
花香在那里,你却早已忘记。
两天下来,总共大概用了两个小时,读完了『人间失格』。
读开头以为很久之前没读完的《挪威的森林》,看到主角对人类的怀疑,人性的批判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相似(可能同学家都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怀疑吧)
读到狐朋狗友,沉淀享乐,女色,认识现实却身不由己时,像极了《道林格雷的画像》。
整体来看,第一人称的表述,细腻的心理描写又像卡夫卡,
读完后,结合情节与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引用,可以看做是日本版的《地下室人》。
我没有读过太宰治的小说,虽然这些文学家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前后也不太清楚,不过都是很相似的。
读开头以为很久之前没读完的《挪威的森林》,看到主角对人类的怀疑,人性的批判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相似(可能同学家都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怀疑吧)
读到狐朋狗友,沉淀享乐,女色,认识现实却身不由己时,像极了《道林格雷的画像》。
整体来看,第一人称的表述,细腻的心理描写又像卡夫卡,
读完后,结合情节与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引用,可以看做是日本版的《地下室人》。
我没有读过太宰治的小说,虽然这些文学家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前后也不太清楚,不过都是很相似的。
这荒郊野岭的还有人大老远出过来遛鸟?啊,他不是遛鸟,他是在遛自己。
我的世界已是黄昏,却仍想尝尝你们的黎明。
幸福来得太突然,排班表更新了耶
这一轮:25 夜班,26 夜班,27 28 休息
这一轮之后:29 30 白班 31 休息
2-1~2-5全部白班!
2-6 回家!
这一轮:25 夜班,26 夜班,27 28 休息
这一轮之后:29 30 白班 31 休息
2-1~2-5全部白班!
2-6 回家!
● 热情需要引燃
● 热情有闪点,随时间而变
● 热情需要添柴加火
● 热情要有成果,转化为物质(大人的世界)
如不尽然,那它不过是另一形式的“泛泛放逸”而已。
● 热情有闪点,随时间而变
● 热情需要添柴加火
● 热情要有成果,转化为物质(大人的世界)
如不尽然,那它不过是另一形式的“泛泛放逸”而已。
怎么都没有见过一种矢量截图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