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值守(白文)+花押(朱文)

#篆引 #创作
印泥太稠,石头太硬,修改三回:一回线条机械,二回粗细不均,三回修改不完全。

小结

玩这玩意儿有将近一个月了,除却艺术规范与实用价值,篆刻从我的角度来看不过是把心中的千头万绪投射到方寸的石头上而已,跟涂鸦、吹口哨、画画是一样的东西。

好处是玩起来不烧钱——刻刀,印泥,石料加起来不超过五十块。要是手里没钱,按照与吴颐人老师的DIY教程,去垃圾站找点旧钢锉,烂车刀,旧牙刷,废砂轮,也能玩。若有钱的话,则可以奢侈一点,去西冷买十斤八斤印泥,再整把金刚石刻刀,弄一堆寿山石、青田石练手,去肆意暴殄天物。

不好的是玩起来比较废脖子。一开始下刀,时间就蹭蹭蹭跑,直到脖子疼才发觉,抬头看表,两三个小时过去了,真是『遣有涯之生』的利器。

虽说内容(刀法)与样式(设计)完全融合,却所见非所得,结果要用印泥编译(铃印)出来。过程不能撤销,基本没有太多回旋余地,刻地好好的,印石一崩,刻刀一滑,说废就废。(不过我一般不予理睬,美其名曰“手工感 :blobcatgooglytrash:”)

最后还是说说这个行为本身。

我既怕被贴上『兴趣广泛』『浅尝辄止』『博而不精』『杂学家』...的标签,然而也一度亲手给自己贴上这些标签,一度批判自己,也一度认可自己。这几天又一次感觉到这些行为本质上无非是——『念头的具象化』以及『抵抗庸常的侵蚀』。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可能就是我的一般心理状态与本质特征,总想表达些什么,总想整点不一样的。身在雾中,我不知这是好是坏,不能也无法评断。可能我就会这样一生碌碌,越活越杂,越杂越杂,至死不休;也可能这就是我的“轴心时代”,若干年后,因为某些重大变故或庸常的侵蚀,这些行为全都被丢弃,然后等到七老八十迎来一段“文艺复兴”,嘻嘻嘻嘻。

生于不定,死于确定,总该是要给未来加点不确定性吧。

心啊,你大胆随意地跑~

参考资料

1. 生活本身
2. 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3. 邓散木『篆刻学』
4. 西冷印舍『篆刻常用反字字典』
5. 篆刻班全集
 
 
Back to Top